当前位置:首页 > 科学新闻 > 正文

天大团队找到了大脑处理信息时的“协作密码”

 作者:梁绍楠,陈彬 来源:365体育投注: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25/11/23 10:17:24 字体大小:

近日,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于强团队联合国际科研人员,在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。该研究聚焦于大脑神经网络的“基本零件”——突触,首次揭示了其处理时空信息的核心机制。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《美国科学院院刊》(PNAS)正式发表。

人类大脑中,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以脉冲的形式,通过“突触”这一连接点传递和处理信息。对其工作机制的模拟与计算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启发源泉。

神经网络存储容量和噪声鲁棒性分析结果 天津大学供图

具体而言,突触具有两种关键的调节能力,一是“长时可塑性”,即其连接强度可以长期增强或减弱,这被认为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基础;二是“短时可塑性”,即在极短时间内动态调节信号强度的能力。尽管两者均至关重要,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,共同影响大脑的学习与信息处理效率,一直是未解之谜。

针对这一难题,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突触计算与学习理论模型,发现当“长时可塑性”作用于“短时可塑性”时,大脑能够将时间序列上的信息转化为空间上的表达模式,也就是“以时间换空间”。这一机制显著增强了神经网络的记忆容量、抗干扰能力以及对复杂时空信息的识别能力。该模型还在小鼠与人类大脑皮层突触电生理观测中得到了验证,显示出高度的生物合理性。

“这项研究就像是我们找到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‘协作密码’,”于强比喻道,“它不仅解释了大脑处理信息的底层逻辑,也为开发可解释、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撑,标志着我国在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交叉前沿领域取得又一重要进展。”

相关论文信息:https://www.pnas.org/doi/10.1073/pnas.2426290122

信源地址:/html/shownews.aspx          
分享1
版权声明
?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? Copyright ? 2014 北京今日创见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关于我们 | 网站声明 | 服务条款 | 联系方式
京ICP备 14047472号-1   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844号